吴玉兰,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曾任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副院长,获得爱游戏(ayx)中国官方网站本科教学一等奖、“湖北省教育战线先进女职工”“优秀研究生导师”“优秀共产党员”“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指导老师”、爱游戏(ayx)中国官方网站第一届“党员好故事”奖、学校2019年“公道美品德行奖”提名奖等荣誉称号。33年的从教生涯,她立足岗位,坚持教书育人,将学生雕琢成玉;27年的党员坚守,她肩负使命,不忘初心,用蕙质兰心奉献三尺讲台。在教授专业知识时不忘传达感受快乐与获取生活幸福的点滴,被学生们称为 “吴妈妈”。


教育是一种平等的交流


在教学中她秉持“教育是一种平等的交流”的理念,既要在学中传递给学生知识体系、专业思维,又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与从业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发现自己、完善自己。教书育人,既是讲好每一堂课,更是言传身教,通过自己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工作习惯来影响学生,“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习得幸福的过程”。在学生眼里,吴玉兰就是“博学”“认真”“严格”“知性”“温暖”“微笑”的代名词,是教学有方、课堂有趣、育人细无声的好老师,因此,常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吴妈妈”。

吴玉兰非常注重研究生学术能力与学术规范的培养与训练,她指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写论文、做项目,已带领学生赴国内外知名大学参加各种学术会议,每年均有她指导的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2016级研究生何强说,“在吴门要上‘四堂课’,《学术知识与方法、规范》是我们的必修课,也是吴妈妈给我们最多的精神食粮;《人生修养与哲学》就是教导我们如何接受生活的不确定性、如何对待生活的磨砺与挑战 ;《饮食文化》就是通过每学期邀请研究生到家里一起做饭,在一顿饭的功夫中感知知易行难;《艺术鉴赏》就是带我们外出徒步,教我们摄影,给我们讲音乐、电影等各种艺术。”

2020年春季,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吴玉兰被困江西老家。始料不及的疫情让没带电脑回家的她,每天只能抱着手机上课、改论文、开读书会等等。面对线上授课这一全新教学形式,她不仅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充分利用线上教学打破时间空间限制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丰富授课内容。在本科生的《经济新闻报道》课程中,她始终思考“怎样让学生在面对电子设备听课时集中精力?怎样提高学生对专业枯燥的经济新闻报道的学习兴趣?怎样让学生认知一篇优秀的经济新闻报道的采写?”为此,她在理论教学的同时,结合疫情搜集授课案例,特别邀请新华社、界面新闻、21世纪经济报道、腾讯新闻等媒体任职的往届学生来分享他们的实践经验。


既是老师,也是学生敬爱的“吴妈妈”


作为一位教师,她用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秉承“捧出一颗心,不带一根草”。多年来吴玉兰总是默默给予学院的贫困学生无私的帮助与关心,不仅经济上给予支助,而且心理上给予帮助,教给他们自信面对生活的磨砺。现供职于碧桂园的2009级刘同学曾介绍,临近找工作时吴玉兰托同学给她一个信封,信封里有500元钱和一封信,告诉她用钱去买一套衣服找工作,鼓励她自信阳光面对生活。中文系的肖丹丹罹患重病时吴玉兰不仅自己慷慨相助,还从先生单位给肖丹丹募到善款2000余元,中文系的孤儿李同学四年来更是一直得到吴玉兰的关爱与资助。从16年开始,吴玉兰又每年出资1000元资助新闻专业的袁同学,即关心该同学的学业发展,也关爱他的生活点滴,袁同学现已保送至北京师范大学攻读研究生。

吴玉兰曾先后担任1997级、2019级新闻专业班导师。担任1997级辅导员时,她抛下刚满5岁的儿子带领学生到离家20余公里的石咀,与学生摸爬打滚完成了21天的军训,1998年3月支持学生创办了《共响》月报,现已变成新闻学专业学生的课外训练的阵地;去年又担任2019级班导师,带领学生创办微信公众号“乐闻零幺”,每月坚持召开以电影鉴赏、获奖作品鉴赏等带有专业性质的班会,在班级微信群分享专业资料与信息。吴老师认为,作为一个60后的老教师,要减少与隔了几个年代的00后学生的代沟,实现因材施教,就要倾听、尊重他们的想法,用他们喜欢的方式去表达,大学教师尤其是班导师“首先不是完成教育,而是伴随,是用心体会那些青春的疼痛与苍凉。”

吴玉兰几乎从不把“党员”二字挂在嘴上,但她的一言一行都是一个共产党员的生动体现。吴玉兰给予学生的,已然超出了三尺讲台的范围。她的招牌式的笑容温暖、亲切,可以抚平躁动。2006级学生夏海龙回忆道:“吴玉兰的笑容几乎成了我对她的理解”。“吴妈妈”已成为很多学生的人生导师,为其生活带来了阳光。去帮助身边的人,去感染身边的人,去影响身边的人,正是吴玉兰同志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