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游戏(ayx)中国官方网站的历史上,曾两次迁校办学。第一次是1948年11月,中原大学根据解放战争形势的变化,从河南宝丰迁往开封。第二次是新中国成立前夕,学校跟随解放战争胜利的步伐,从黄河走到长江,从此深深扎根于武汉这片沃土。
1949年,中原大学南迁武汉
中原大学服从党和国家发展大局的需要,从黄河之滨走向长江之畔,这不仅仅是一次空间位置的转移,更满载着中原大学听党话、跟党走的使命担当和家国情怀。从中原到中南,学校始终与党和国家发展同向同行,哪里需要就到那里去。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指引着学校走过一穷二白、筚路蓝缕的建设岁月,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南迁先遣团——中原大学文工团
1949年4月21日,百万雄师跨过长江,接连解放了长江以南数座城市。6月25日,中原人民政府迁往武汉。当时的武汉,百废待兴,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严峻的考验。为了支援武汉,振兴中南地区文教事业,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中原大学随中原人民政府南迁武汉。
武汉解放前夕,中原大学便奉命派出工作团随军南下,该团共有干部和文工团员215人。中原大学文工团成立于1949年5月10日,由著名艺术家崔嵬担任团长。
著名艺术家、中原大学文工团团长、文艺学院院长崔嵬
文工团成立当天,他向文工团成员作紧急动员:“由于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我们文工团当即随中原局文教大队南下。目前,武汉尚未解放,路远要冒风险,希望大家以不怕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迎接党交给的任务,有没有信心?”“有!”大家齐声响亮回答。
这支先遣团由副教务长朱凡带队,全体文工团员身穿粗灰布军服,头戴军帽,腰束皮带从开封出发,于1949年5月14日乘火车到湖北黄陂待命。
中原大学文工团在街头表演腰鼓庆祝重庆、广州解放
5月16日武汉市解放,17日先遣人员随部队进入武汉,参加武汉市的文教接管工作,同时为中原大学迁校做准备。这时的文工团成为代表武汉市新政权军管会的第一支文艺队伍,他们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上街向市民宣传解放军进城后的安民政策。
中原大学文工团在街头宣传庆祝新中国成立
参与武汉解放的这段青春华章,给文工团的成员留下了毕生的回忆。
“一穿上陕西民间演出服,一系上羊肚子毛巾,一腰束红丝绸带,一举起中原大学文工团火红的旗帜,我们文工团员个个神采奕奕,大家打起大鼓敲起铜锣,第一次在汉口最繁华的中山大道打起腰鼓,扭起大秧歌舞,扭出一个又一个鲜活的图案,气势如虹,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人山人海,观众如潮,场面火爆。”
——中原大学文工团成员 索峰光
“当满载着解放军的登陆艇靠近武昌岸边,各界欢迎的人群高呼“向解放军致敬”、“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时,我们军乐队便奏起了《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一时间,口号声、欢呼声与军乐队的演奏交织在一起,汇成了欢腾的海洋,展现出军民的鱼水之情。军乐队站立在江岸边,发扬了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作风,迎来一批又一批渡江南下的解放军。”
——中原大学文工团成员 胡雁亭
把中原大学的精神带到江南去!
6月中旬,潘梓年校长率第二批人员南下抵达武汉。在赴武汉之前,他给全校师生作了南迁的动员报告。他说:“我们这次不是平时的行军,而是配合着开封各机关的干部去接收人民的武汉,这是一个艰巨的任务,我们一定要把中原大学艰苦朴素的作风带到江南去。”到达武汉后,潘梓年参与内部协调、校址选定、迁校计划的制定等工作。
6月19日,河南大学与中原大学师生举行联欢,互致迎送的情谊。随后,中原大学第二批师生300余人,在大队长甘莲笙、副大队长张民魂、教导员米光华率领下坐火车南下,但当时只能坐到河南长台关,然后步行或者坐卡车继续前进,他们最终于6月24日抵达武昌。
中原大学师生在南迁路上
中原大学师生初到武汉,就领略了武汉独特的生活风貌。学员张晓航回忆说,“我们是站在大卡车上开进武汉的,住在两湖书院(现为武汉音乐学院),我记忆最深的是夜晚睡觉时,下面臭虫咬,上面蚊子叮,有同学风趣地说:上有“飞机”,下有“坦克”。为了对付蚊子,学校给每人发了几尺蚊帐布,天气热,没有汗衫穿,女同学就在蚊帐布上动脑筋,把它做成园领衫,穿在灰色列宁服的里边,男同学们把几尺蚊帐布蒙在身上,抵抗蚊子。”
条件虽然艰苦,但中原大学的师生以革命乐观主义坦然面对,并积极参与到武汉解放后的建设中去。他们积极排练话剧、画漫画,向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
自力更生建校舍
学校刚到武汉的时候,可以说是一穷二白,连校舍都没有。先遣团先后借得善导女中、博文中学、华中大学等作为临时校舍,但校部及其他各部分仍然只能靠借用其它学校的校舍“度日”。第一、二批来汉的同志,在代表军管会接管武汉大、中学校工作任务的同时,不顾社会秩序尚未稳定的危险,四处为学校谋求校舍。
中原大学武昌校园俯瞰
中原大学校门
教工许明哲在回忆为学校寻觅校舍时讲到:“我们发现在武昌蛇山南侧,随着熊廷弼路南边有一个四周用围墙围着的长约300米、深约100多米的大院子,院内有不少空荡荡的平房和废弃物,院子的大铁门半掩着,门口有解放军战士站岗。我们同站岗战士招呼后,就进去查看了。该地是国民党军队的一个汽车修理厂,所有的设备都搬走了,只剩下二三十栋平房,其中有一栋修理大型运输汽车的大厂房和少数砖瓦平房,其余大部分是木结构、鱼鳞板墙、平瓦屋面的简易平房。这些房子虽破旧,但还没有遭到大的破坏……经学校领导研究后,就选定这个地方作为校址了。”这里就是现在的首义校区。
潘梓年校长召开校务会议,研究建校问题
后来,学校组织师生修建校舍,仅半年的工夫,以最经济的时间和最节约的开支,初步完成了急用校舍的修建任务,新建木板房443间,校部用房两栋,基本上满足了教学和师生住宿的急需。
火车上的课堂
7月20日,中原大学第三批南下师生约200人启程赴汉。8月12日,最后一批师生1200余人在校办公室主任郭步云同志带领下启程赴汉,其中包括已毕业分配至湘、赣工作的学员700余人。学员们在车厢里以小组为单位,学习城市政策,展开热烈讨论。
火车到达郑州车站时,正遇上四野的队伍,学员们利用火车靠站的间歇时间,奔上站台欢迎他们,四野的战士们与学员们进行短暂的联欢,学员们唱起了野战军进行曲《胜利渡长江》,战士们对唱的是《三下江南》,中原大学的腰鼓队在没有化妆的情况下,也进行了表演。开车时间到了,学员们才依依不舍地上车,有的学员还把头从车窗里伸出来喊:“四野的同志们,咱们武汉见!”
中原大学师生在南迁路上
车到漯河不能再往前开了,因为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炸毁了漯河大铁桥。学员们就地休息,准备第二天步行穿越大别山。这个时候,第四野战军首长听说这批开赴武汉的中大学生被困,即令东北汽车团的军用汽车全部出发,连夜火速奔往漯河,运载中原大学迁汉的师生。8月17日,最后一批师生到达武汉,这也意味着中原大学南迁工作全部完成。
中原大学的新生
武汉解放后,广大知识青年迫切要求学习,为了适应新区的需要,满足广大青年的学习热望,中原大学在既缺校舍又少教员400余人为干部的情况下,从当时来参加接管武汉与准备迁校的干部中抽出力量招新上课。1949年7月1日,潘梓年在“七一”纪念大会上布置了招生工作。随即,在武汉市招收首批学生450名先行上课。7月上旬,又招收新生2609人;8月初第二批新生全部入校。8月16日举行开学典礼,正式进行教学工作,此时共有学员2892人,分编为第42—60大队。
随着新生的招收、新校舍的修建,中原大学也开启了在武汉的新征程。在随后的70余年里,学校始终牢记为国育才、为党育人的初心使命,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
-
策划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供稿
党委宣传部
-
创意
映像设计组
-
文字
明媛
-
图片
校史馆
-
编审
崔桢桢
-
设计
刘莉萍、吴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