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中国之治”(五) | 王雨辰:生态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与推进中国生态文明的发展道路

发布时间:2020-01-02浏览次数:300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和十九大报告先后确立了转换发展方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走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政策和方针,在此基础上,分别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自然资源就是保护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环境民生论、德法兼备的社会主义生态治理观等命题。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继承和深化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和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途径和发展道路,并把完善和推进生态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作为进一步引导中国生态文明发展道路的主要任务,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如何展开以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为主要内容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国外生态文明理论反复探讨的问题。对此,国外以生态中心论为基础的“深绿”和以现代人类中心论为基础的“浅绿”生态思潮或者从生态价值观的重构,或者从以技术进步为基础的环境政策的制定的角度作了探索,展现为单纯“德治主义”和“技术主义”的解决路向。十九届四中全会的报告一方面强调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理念和生态价值观对于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强调必须建立严格的生态制度,提高生态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秉承了“德法兼备”的社会主义生态治理观,超越了西方生态文明理论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和价值归宿何在,这也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西方“深绿”和“浅绿”生态思潮或者秉承“地球优先论”,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对立起来,反对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利用科学技术改造和利用自然;或者把经济增长和技术运用的目的置于维系资本主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目的和价值归宿都脱离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这一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和十九大报告先后强调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生态生产力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就是改善和发展民生的“环境民生论”、以生态文化和生态价值观建设为核心的生态文化体系的建设、通过自然资源分配和管理体制的改革实现“环境正义”,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关系的生态文明建设目的论等,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和价值归宿归结为实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把人民群众是否满意作为评价生态文明建设成败的价值尺度,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有机统一,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初心。

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实现美丽中国建设的必然途径,也是党的执政能力的体现。十九届四中全会正是从国家治理现代化和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角度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应当树立的生态文明的价值理念、途径、目的和价值归宿,要求我们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在保护生态环境中追求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从而保证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