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网讯(实习记者 崔桢桢)3月31日晚21点27分,陈艳辉的妻子蔡小玲收到了陈艳辉发来的微信,陈艳辉通过微信教她怎样将微信语音转成文字。这是蔡小玲收到丈夫的最后一条消息,4月1日早上八点左右,陈艳辉因工作劳累过度,突发疾病,抢救无效去世,时年48岁。
这位人民的好干部,1969年1月出生于益阳市赫山区衡龙桥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92年,从中南财经大学毕业后的他被分配在乡镇财政所工作,后又在原羊角乡、原白石塘乡、区监察局等单位工作。在基层,陈艳辉一扎根就是二十几年光阴。
2017年1月调任赫山区经管站站长,2月9日根据组织安排,随赫山区驻安化县扶贫工作队进驻安化县清塘铺镇石溪村,随后受命为赫山区驻安化县清塘铺镇石溪村帮扶工作队队长。这个风景秀丽、资源丰富的村落,自此成为陈艳辉一心所系。也不曾想,竟也成为陈艳辉生命最后的闪光点。
回顾陈艳辉这短暂的一生,“工作”和“家庭”便是他48年光阴的全部。自己本身就过得很清苦的他,却甘愿为扶贫事业奉献一生。
在“工作”与“家庭”这两点一线间,勾勒出陈艳辉令人感动、敬佩的生命轨迹。
村民眼中的他:任劳任怨 奉献一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脱贫攻坚一直占据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而支撑这场脱贫攻坚战的核心基础,是扎根于基层的众多对口帮扶人员,陈艳辉便是其中之一。陈艳辉大学毕业二十多年以来,胸怀国家,心系群众,甘愿为基层奉献自己。今年更是主动请缨,接过了对口帮扶兄弟县安化县帮扶工作队的队旗。
2月9日,正月十三,在这个许多家庭尚在过年团圆氛围中的日子,陈艳辉告别妻女踏上了去往安化县石溪村的征程。
安化县石溪村支部临时负责人熊成业忘不了陈艳辉来到石溪村的第一天:简单的行李,两个从家里拿来的“私物公用”的笔记本电脑,这就是陈艳辉驻村的“全部家当”。他一进村便坚持要住到村民家,亲自打扫房间、整理床铺、拼装电脑,村民的家就此成为帮扶队的工作地。
来不及多做休整,陈艳辉便开始了对石溪村的摸底工作。
石溪村多是山路,为了深入切实掌握村里的实际情况,他带领工作队徒步走访每家每户。每天清早就出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基本走访了石溪村所有农户,建档立卡贫困户136户,重点走访了未脱贫贫困户7 2户,做到了每个贫困家庭人员组成、致贫原因等情况心中有数。天黑回到住处以后,或整理资料,或学习文件,或为村里写脱贫规划、做方案,一直忙到深夜。
周末加班更是常态。“陈队长几乎钉在了办公室。我每次经过他住处时,都看见他埋着头,在纸上来回写写画画。我连咳嗽都不敢,就怕影响他的思路。”熊成业说道。
他会给每一天的走访定下目标,“今天我们要走访20户以上”;他会将贫困户的具体情况详细记录,“特殊情况,先记录,再商量”;他从不会因山高水远而不将走访进行到底,“不能因为一些主客观原因,就丢下一户一人”。陈艳辉的每一句话都掷地有声,没有一句是空话。
过一步一步的丈量走访,陈艳辉对石溪村的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脱贫重在“造血”而非“输血”,他决定,要从实际出发,让石溪村人找到脱贫的路子和方法,而不是一味地“等待救援”。
村民刘道珍是从事生猪养殖的贫困户,奈何缺少技术,市场消息不灵通,一直以来处于亏损状态。陈艳辉得知后,立即到他家中了解情况,给他分析政策利好,讲解致富经,并推荐他到长沙参加产业帮扶种养殖技术“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并先后3次打电话鼓励刘道珍:“脱贫要靠技术、靠知识、靠能力,你认真学习别人的先进理念和技术,等学成归来,发展好自己的产业,带领好其他贫困户一起脱贫。”如今,刘道珍学成回乡,成了养殖的小专家。
为了尽快熟悉相关产业及帮扶政策,他主动联系当地畜牧、帮扶和民政等部门,对口吃透政策。他深入了解了中药种植、果园苗圃、家畜养殖等发展现状和瓶颈,晚上又在网上查阅大量的产业信息和技术资料,为出台产业帮扶项目实施方案积累了深厚的实情素材。
是在这51个日夜里,石溪村布满了陈艳辉的足迹,那被当做帮扶工作队办公地的村民家见证了他接待村民来访、夜晚挑灯的辛劳。每天至少工作16个小时以上的他,完成了《光伏帮扶项目实施方案》、《禾花鱼养殖实施方案》等7个产业帮扶方案以及准备汇报后于4月份实施的2个补贴方案,这9个方案凝结了陈艳辉对石溪村全部的热爱与心血。
不光是帮助村民经济致富,他还希望尽自己的力量帮助村民解决生活困难。
石溪村有300多名尘肺病人,有的已病入膏肓,有的靠氧气机生存,有的时候碰上停电,氧气机不能工作,病人或许就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村里有个尘肺病人家庭,本来家庭成员6个,自2015年起,年轻女主人不堪重负出走,两个男主人因尘肺病相继撤手人寰,剩下奶奶带着两孤儿生活。2017年,奶奶在悲苦中贫病而死。陈艳辉闻讯,第一时间找到两个孩子。年龄稍长的哥哥叫廖岳彬,初中考入湖南最著名的雅礼中学读书,因为家庭的原因不幸失学,流落街头。陈艳辉硬是从百忙中抽出宝贵的时间,三次赴长沙寻找,并向自己中学时的学兄——湖南大学监理公司的刘又阳求助,请他伸出援手,为廖岳彬商定了三个救助方案:一是让廖岳彬复学,二是送廖岳彬进技校培训,半工半读,三是去公司边打工边学监理。
本就体弱的他,办公桌抽屉里常备着药品。开春以来,连续低温多雨,已经感冒20多天的他仍旧坚持在工作一线。领导同事都劝他就医好好休息,但他担心产业帮扶方案还有漏洞,想忙完这段时间再去治疗。直到实施方案再次完善,他这才晕沉沉坐车回到家,谁知第二天清晨,他突发疾病,永远离世。
妻女眼中的他:爱家顾家 堪称模范
在接触了陈艳辉妻子蔡小玲之后才相信,那些原本以为,只有可能在热恋期的年轻情侣身上的爱情之花,在这对已经相濡以沫二十三年的夫妻身上仍然盛开。
“幼儿园的”和“小年”是陈艳辉给妻子蔡小玲起的昵称。“我自从嫁给他,他一直把我当小孩子在带。除了我自己工作上的事情,其它任何事儿都是他帮我弄好,我从来就没操过什么心,所以他一直都说我长不大,所以叫我‘幼儿园’的。”蔡小玲哭着说道。而蔡小玲出生在小年那一天,于是“小年”便成了陈艳辉对妻子的第二个爱称。
用“一见钟情”形容陈艳辉与蔡小玲的相识再合适不过。大学毕业的陈艳辉被分配在蔡小玲的家乡——岳家桥乡政府工作,机缘巧合之下与蔡小玲相识,便被她深深吸引。彼时的蔡小玲正值青春年华,家里人给介绍了条件较好的青年才俊,可是蔡小玲一心只想与陈艳辉携手共度余生。不在乎他是否是个穷小子,更不在乎今后是否要面临困境,两个价值观一致的人牵手走在了一起。
事实证明,蔡小玲并没有选错人,虽然一路走来,物质生活方面他们并不富裕,甚至可以说相当清苦,但陈艳辉给予了妻子与女儿最大的精神富足。
扎根于基层的陈艳辉本身工资就不多,可其实压在他身上的家庭担子却十分沉重:母亲中风偏瘫五年多,2008年去世,父亲患有肺癌,2012年去世。弟弟体弱多病,只能在家打零工度日,弟媳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弟弟的两个女儿还在读书,一直都靠陈艳辉与蔡小玲两口子接济。工作这么多年以来,陈艳辉与妻子一直没有固定的住处。“都是我去哪里工作,他跟着我走。”蔡小玲说道。现如今他们的落脚处是蔡小玲工作的益阳市箴言中学一间空闲房间改造而成的家。2009年,夫妻俩用仅有的4万9千元积蓄以及一些借款交了一套商品房的首付。因为手里没多余的钱,新房的装修一直是断断续续地进行着,直到去年才全部完工。
除了物质方面紧缺,同时由于扶贫工作任务重,陈艳辉并没有多少时间能够陪伴在妻子与女儿身边,尤其是在今年前往石溪村驻村以后。石溪村距益阳市240公里,山路难行,再加上今春雨雪颇多,陈艳辉周末也时常扑在工作当中,夫妻俩难得能见上一面。可只要是陈艳辉回到家中,他便会下厨,为妻子做上一顿可口的饭菜。
“有时我在家里忙着的时候,他还会从后边抱着我。我不吃饭的时候,他就会一口一口喂我。”蔡小玲回忆道,自己在陈艳辉面前就是个小孩子,他包容着她,宠爱着她。在她看来,陈艳辉的所有心思除了花在了工作上,便是给了这个家庭。最让她感动的,是陈艳辉的实诚和真心。“他下班后不会出去应酬,不会出去玩,就直接回家。”
蔡小玲也会在情人节的时候抱怨陈艳辉从未给自己送过花,陈艳辉打趣道:“那还不如送菜花,菜花还能给你吃,玫瑰花没几天就谢了。”蔡小玲深知,自己不过是与丈夫开开玩笑,自己的丈夫其实很浪漫,那封封情书便是最好的佐证。
“小年,你好!夜深,雨浓,相思好苦。这几天不知道你是如何过的,没有你的日子里,心里总不踏实。每次从外头进屋,好希望能惊讶地发现你坐在床头或是躲在门边。”蔡小玲看着当初陈艳辉写给自己的书信,泪如雨下。
陈艳辉更是一个好父亲,女儿如今已在湘潭大学读大二。在女儿十岁时,陈艳辉还将女儿架在肩上“骑大马”,每次女儿离家去学校,陈艳辉总是在微信中多加嘱咐要小心。在陈艳辉离去的这五十多天时间里,蔡小玲与女儿每天都会给陈艳辉的微信发去很多条消息。
“亲爱的,梦见你回来了。梦中女儿还是五六岁的光景,我正陪女儿睡觉,你回来说是要带我们娘俩出去,但你不忍心叫醒熟睡的女儿,于是就先去给女儿打来了洗澡水,拿来了衣服和袜子,女儿仍在我怀里酣睡,你蹲下来亲亲女儿的小脚丫,又亲亲我的额头和脸颊,就急匆匆地到厨房去洗碗。女儿醒了叫爸爸,你出来应了她,梦就醒了!”
“亲爱的,你一直当我是幼儿园的孩子,我也愿白发苍苍仍睡你的摇床!今天,我成了无人接送的孩子,突然间幼儿园撤了,你的孩子任由生死,咋办?”
“一打开就想哭,为什么每次发了图片你都不回?你回来好不好?”
就像是被称作“永不沉没的船”的泰坦尼克,沉入了大西洋底,再无回音;就像是回旋在深谷里的呐喊,一片寂静,毫无回应。这些承载着思念、痛苦的消息,堆积在陈艳辉手机的微信里,再也不会被读取。
同学眼中的他:心系他人 助人为乐
“其实他自己本身就过得挺苦的,他还一直在扶贫帮助别人。艳辉一生做善事,自己没有享受一天好日子!说起来都痛心!”陈艳辉的高中好友刘文斌说道。这位陈艳辉生前的挚友,十分了解陈艳辉一生的感人事迹,在讲述之时不禁掩面哭泣。
早在读高中时,陈艳辉就经常帮助他人。当时班上有一个同学,父亲早逝,母亲因病生活不能自理,家里一贫如洗。陈艳辉平日里就对他多有照拂,署假干脆让他到自己家里居住。在陈艳辉的帮助下,这名同学成为班上5位考上大学的同学之一,现在是箴言中学的骨干教师。
除了在扶贫工作中付出心血之外,陈艳辉对于自己身边的人都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一位名叫谭彪的学生,7岁时母亲患出血热病故,父亲性格暴躁,对他缺乏管理。陈艳辉主动联系他,教他打篮球,给他买玩具或亲自做玩具,自制木手、竹剑、弹弓枪等,一有空就陪伴着他。谭彪读高中时,陈艳辉让他住在自己家中,从教他读书到教他做人,陈艳辉将他视如已出,一直充当着父亲的角色,引领他的人生。
衡龙桥镇桐子岭的陈运鸿、陈艳红兄妹,父亲腰椎间盘突出,母亲多病,爷爷瘫痪多年,家里穷得交不起学费,甚至买不起纸笔。从1995年起的六个年头里,陈艳辉给这对兄妹垫付学费、买纸笔,直到妹妹完成学业后,还让妻子给女孩买了两套新衣服,鼓励孩子们努力读书。
2013年,妻子班上的龙芬家境困难,父亲有脑膜炎后遗症,母亲神智不清,弟弟才刚7岁,一家6口人的生活重担全落在年逾七十的爷爷肩上。在得知妻子已支援2000元的情况下,他又拿出4000元现金,并和妻子再想法筹集了6000元给龙芬送了去。龙芬复学后,他多次让妻子叫龙芬到家中来,利用吃饭时的轻松气氛开导鼓励她继续完成学业。
无论是高中好友刘文斌,还是陈艳辉在中南财经大学求学时的大学同学曾雪琴,都用“低调”这个词来形容他。“艳辉跟我说过,一个人做了什么善事,要不宣扬,不图回报,要是宣扬出去了,就不算积德了。”刘文斌如是说道。“陈艳辉读书的时候一直很低调,就像他工作后一样。”曾雪琴也如此评价。
在陈艳辉的大学室友刘战华看来,陈艳辉是一个有才华、乐于助人的好室友。“他一直坚持练书法,一手毛笔字写地特别漂亮。艳辉身体不好,也一直坚持练武来强身健体。”刘战华说道。刘战华喜欢打篮球,一次不小心崴伤了脚,肿疼地厉害。当时的学校医疗条件并不是很好,陈艳辉便提出帮助他试着诊疗。“艳辉问我相不相信他,如果相信他就试一试。当时我就觉得,他特别乐于助人,而且特别真诚。”
班上的同学都不知道的是,陈艳辉的家境其实一直不好,毕业时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还是向室友范春晖借了钱才回到家乡。但陈艳辉从未在同学们面前表露过什么,在同学们眼中,他自律、自强、自立,爱同学,也爱集体。
一张已泛黄的毕业照,记录着陈艳辉在中南财经大学的最后瞬间。陈艳辉时刻想念着自己的母校,他不久前还与妻子约定,今年趁空带着她与女儿前往武汉,再回到自己的母校来。可还没待这个约定实现,还没等中南大迎接令她最骄傲的学子归来,陈艳辉便匆匆离世。
陈艳辉的爱心如阳光般洒满一方热土,不少人都为他们夫妻二人所感动。在他去世后,蔡小玲班上的学生自发来到家中,陪着他们的“蔡妈”度过一个又一个难熬的夜晚。面对掩面哭泣的“蔡妈”,他们能做的就是拥着“蔡妈”,给予她安抚与力量。
益阳市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瞿海听闻他的事迹后,专门批示:“艳辉同志不负组织重托,奋战在脱贫攻坚对口帮扶第一线,深入贫困村组,密切联系群众,献身扶贫伟大事业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
4月17日,赫山区委发出《关于深入开展向陈艳辉同志学习的决定》,要求全区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学习陈艳辉的敬业精神、拼搏精神和崇高品德。
老百姓在听闻他去世的消息后哭泣感叹:“好人呐好人!”帮扶工作队的队员们始终不愿相信他们的队长已经永远地离开了。
石溪村,19座山,9.42平方公里,2673人口,建档立卡贫困户136户521人,年人均收入不足3500元。
陈艳辉,扎根基层25年,来到石溪村51个日夜,制定9个产业帮扶方案,梦想着降低“136521人”这个数据,增加“3500”这个数据。在完成梦想的征途中,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8岁,他还有许多夙愿未能实现,他还记挂着村里的尘肺病人,记挂着那些因家庭困苦不能读书的孩童,记挂着与他心心相映承诺白头偕老的妻子,记挂着他那视如珍宝的女崽。
这一组组数据,足以成为陈艳辉金光闪耀的勋章。在短暂的48年中,这个志愿扶贫的“被扶贫者”,他的奉献如涓涓细流,滋润大地。他向世人真正阐释了什么是以民为先,什么是不计得失,什么是奉献一生,什么是身先士卒,这将是我们永远宝贵的精神财富。
-
策划
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
-
供稿
校报编辑部
-
创意
映像设计组
-
文字
崔桢桢
-
图片
网络
-
编审
邓杨
-
设计
刘莉萍、吴锋